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技术 >  
专访丨仝小林:立足“寒湿”,知常达变治新冠
来源:      时间:2022-12-29 20:38:14

作为曾先后奔赴全国四省十二地及香港特区等疫情一线指导救治工作,率先提出从“寒湿疫”角度辨治新冠病毒感染的中医专家,面对本轮全国疫情,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提出众多针对性建议——


(资料图片)

感染新冠病毒后为何很多人退热后依然有低热反复、嗅觉失灵等症状,高热期间能否捂着被子发汗“一汗解之”,如何缓解周身酸痛、咳嗽、乏力等常见症状,老年人如何应对新冠?本报记者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请他就当前中医治疗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回应。

怎么看新冠——紧扣新冠核心病机,根本在于开达膜原

“在本轮疫情中,患者起病多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等症,舌体普遍淡胖、暗淡、胖大,舌苔多白厚腻。此外,很多患者在高烧退后依然有低热缠绵、肌肉酸痛、咽痛、咳嗽等症,普遍存在乏力、气短,还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仝小林指出,基于多维参数综合判断,这些现象切实表明新冠病毒感染不属于温病、湿瘟,也不属于伤寒,而属于寒湿疫。

为何“寒湿”反而会引起高热,“并非只有热邪才能引起高热,寒邪郁表也可以导致高热的发生。”仝小林指出,因此,结合当前国家推荐方剂,以及临床医生普遍使用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等伤寒经方来治疗新冠高热,从方药反推,也能发现其不符合“温病初治,忌用麻桂”的原则,更进一步证明新冠病性属寒。

针对本轮疫情中新冠患者常常见到的“刀片喉”,仝小林指出,“这也并非热毒直接侵袭咽喉所致,而是寒湿郁热的结果,究其原因,一是素体郁热较重者感受寒湿戾气所致的‘寒包火’,二是过度发汗导致的津亏热结,三是过用苦寒导致的疫毒深伏、郁而化热。”

于是在现实当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出现咽痛后,因为不知“热”从何来,常会用金银花、连翘等寒凉药品来清热解毒,却往往造成病情的加重,“这都是因为不明晓新冠‘寒湿疫’的发病特征。”仝小林指出。

“因此,只有紧扣‘寒湿疫’核心病机,才能掌握治疗的主动权;只有认识到‘寒湿伤阳’为主线,才不会被疾病表象所迷惑,做到知常而达变,治疗上也就更加得心应手。”对此,仝小林提醒大家,在新冠初期,尽量避免使用寒凉属性的药品或食品;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更要一改过去在发病初期即使用温病辛凉解表或者清热解毒的治法,而是要首先散寒化湿。

这很容易对应到大家日常经历,风寒感冒发烧后,常常捂着被子发点汗就会好,而对于新冠病毒引起的发热症状,这样“一汗解之”的方法能否奏效?

仝小林指出,可以有帮助,但并非完全有效,新冠病毒属于寒湿戾气,通过口鼻入侵机体,伏于膜原,膜原不属于表,也不属于里,居于表里之间。

邪由膜原出表,或发于皮肤黏膜之表(类似于风寒感冒),或发于呼吸道黏膜之表(类似于风热感冒),或发于胃肠黏膜之表(类似于胃肠型感冒),发于某经,便为某经之证,可见恶寒、发热、体痛、咽痛等表证。

“但表证都是邪气外传的表现,而非邪气侵袭肌表的表现,这也是新冠与普通感冒的不同之处。”仝小林指出,因此,对于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治疗,若仅用辛温解表法来解表发汗,则表证虽解,但膜原之邪并未祛除,可能会低热缠绵或间断发热或核酸转阴后复热等复杂情况;若仅用清热解毒法来解毒利咽,则咽痛等“热”症虽可以暂时缓解,但膜原之邪气会因寒凉药物而“冰伏”,进而有引邪深入的风险。

因此,仝小林指出,看起来捂被子发汗能起一时之效,临床有的用辛温解表也皆可取效,但寒去湿仍存,邪仍停留在膜原,所以,最根本的治疗应该是“开达膜原”。

X 关闭

X 关闭